5月14日,大零号湾骨科手术机器人专题高峰论坛在第8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上成功举行。本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上海市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医疗器械分会共同主办,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南滨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协办。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郑国焱主持。
本次论坛以“创新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主题,邀请了国内20多名医疗机器人领域的知名专家、同道汇聚一堂,共享卓见,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创新、临床应用及产业转化等未来发展,吸引了数百名来自医疗器械行业和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士前来参加。本次论坛在多家平台进行同步直播。
论坛伊始,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市科委主任骆大进,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新远,迈瑞医疗副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医疗器械分会会长成明和分别发表开幕致辞,表达了对于本次论坛顺利召开的祝贺,以及骨科手术机器人赛道发展的美好期望。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和普锐医疗(香港)有限公司举行了签约仪式,共同建立校级医疗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双方基于我国在手术机器人研究现状,以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任务为导向,凝聚上海交通大学多学科交叉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原创机器人技术发展,探索新型产业转化机制、实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技术突破和技术转化。
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树新作了题为“机器人远程手术技术探索与发展趋势”主题报告,对远程手术面临挑战、远程手术机器人本体设计方法等进行了技术与临床应用模式探索。并认为远程手术技术突破至关重要,行业需构建新的发展逻辑,推进远程手术技术的发展。唯有如此,手术机器人才能真正解决医疗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患者对健康的美好向往。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林进作了题为“骨科智能化的演进与创新”主题报告,从应用创新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从临床需求筛选、机器人价值创造,到医疗创新应用评价的产品创新整体过程。并从临床医生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产品从研发到落地临床过程中,围绕临床需求进行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手术机器人研发不能仅局限于把手术做好,而是应通过与医生广泛合作,以好用、耐用、易用为方向,避免产品可靠性、稳定性差的问题出现,最终实现全流程闭环。
会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张长青,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朱悦,上海市同仁医院骨科主任、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叶晓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沈洪兴,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郑国焱,围绕关节置换/脊柱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及探讨。
嘉宾们认为,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具有创伤小、精度高,降低医生学习曲线、标准化手术操作的优势,是缓解现有医生资源短缺现状的重要创新。骨科的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将成为骨科新的盈利增长点,是行业发展大势所趋。在技术之上,则是产品临床效果能否解决传统手术痛点,实现操作的稳定性、精确性、便捷性等。
此外,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宋志坚,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豫,深圳市鑫君特智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陆臻陶,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卫东,就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研发和产品认证方面的热点话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专家们从自身经验及行业观察出发,分享了诸多有价值观点。其中的核心,均离不开创新。而深挖创新背后的关键,则是真正解决医生痛点,并将医生的经验迁移至产品之中,打造模块化、平台化、智能化的手术机器人,实现全流程的闭环。除此之外,专家们还谈到手术机器人研发核心,即一定要做到“小而专”,而不是“泛”。一定要做到“雪中送炭”,而不仅是“锦上添花”。具体而言,则是选择临床有刚需,且手术难度高的术式,真正实现手术机器人技术解决临床痛点。在此基础上,不断迭代产品软件技术,探索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次论坛汇聚了学术、临床和产业界等多方专家的智慧,围绕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前沿技术、产业现状、发展前景等话题,专家们分享和交流了深刻的见解,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骨科手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所有同仁的努力,需要社会各界整合国内外最优势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骨科手术机器人产业的突破性发展。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一定会不断进步和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